統整和彈性調配校內資源,並推行有效的教學策略。
為有需要額外支援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服務,使他們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指標。
推展「全校參與」的模式,加強教師的團隊精神,以推動全體教職員負起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的責任。
 
及早甄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,安排適切的學習支援輔導及調適。
「學生支援組」負責策劃及推動支援及輔導工作,並檢視成效。
有效地運用「學習支援津貼」來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。
實踐「全校參與」模式,動員校內其他人員與教師合作,一起支援及輔導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。
訂立校內多元化的學生評估策略,並因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情況,作出彈性的安排。
 
  這項政策須校方與教師商議後,方可修訂。
 
及早甄別機制的模式
每年約12月至1月進行《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量表》之評估,以便及早在小一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。
透過各教學人員在日常課堂中的觀察,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,並向學生支援主任報告。
通過校內評核,中、英、數成績低於標準(其中兩科低於40分)的學生,必需接受輔導及跟進。
每年約十月及六月安排成績差的學生進行《學習測量卷》,學生所得的成績低於標準分便需要接受支援輔導及跟進。
根據家長提供的資料,評核該生是否需要接受輔導。
根據專業評估報告(例如:心理輔導報告,言語治療報告等),識別需要接受輔導或訓練的學生。
 
組織「學生支援組」及有關之工作安排
「學生支援組」之核心成員包括:校長(顧問成員)、副校長(顧問成員)、學生支援主任、課程主任、學生輔導主任、部分支援輔導教師及教師助理。
小組定期召開工作會議,檢討工作之進展及所遇到的困難,並檢視成效。
照顧課程調適,並因應支援輔導教師的需要,提供中、英、數多元化之教材及活動建議,由課程發展主任負責。
校本言語治療服務計劃
本校外聘專業機構提供一連串「言語治療服務」訓練計劃,包括學童言語治療訓練、評估、填寫報告、家長講座、教師講座、學生講座、學生攤位遊戲及「伶俐小天使朋輩支援計劃」、編制言語通訊等。
每年十一月及七月申請教育局之「新資助模式」津貼,由學生支援主任負責。
每年七月開始為下年度的學生支援工作編配人手,跟進課擔及教節安排,由副校長負責。
部分津貼用來購買有關教具和參考書,以及外購專業服務(例如:『讀寫易』校本訓練小組、專注力訓練小組等)。
於每個學期末,進行問卷調查,包括:學生、家長及教師,檢討工作之成效,由學生支援主任負責。
 
第一期語言通信
 
第二期語言通信
 
運用「學習支援津貼」的模式
 
實踐「全校參與」的模式
 
資源分享 
香港教育城 
成語動物園 
親親孩子講故事 
教育局言語治療網頁 
Classroom Magazine 中文學習遊戲